上周,爸爸妈妈带着哆哆去郊外摘枇杷,还没到目的地,5岁的哆哆就在车上吐得一塌糊涂。
儿童医院神内科郭艺医生说,孩子和大人一样也会晕车,医学上称为“晕动症”又称“运动病”,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晕动症产生的原因是机体暴露于运动环境(乘车、船、飞机等)中,人耳中的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影响神经中枢从而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前庭和自主神经症状。
有研究发现:
女性比男性对运动的刺激敏感性高;小于2岁的婴幼儿通常没有晕动症发作情况,2~12岁儿童晕动症的敏感性最强;过度疲劳、睡眠不好、精神紧张、焦虑和饥饿等情况也会导致身体平衡机制紊乱而提高晕动症的发生率。
郭医生表示,宝宝晕车一般有三大原因:
视觉对比有误差:宝宝看到车外的东西时,由于车外静止的东西和车发生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越快,宝宝发生晕车的机会就越高。此晕车症状比较轻。
平衡系统不健全:4岁前孩子的前庭器官功能正处在发育阶段,4岁以后不断趋于完善,16岁时才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小孩的晕车症状比大人更重,也更普遍。这是大多数宝宝晕车的主要原因,但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前庭功能逐渐完善,晕车的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综合因素起作用:综合因素如睡眠不足、胃肠不好、头痛感冒等都容易诱发晕动症。
1.看远处:坐车时,引导宝宝注视车窗前方较远处的风景,不要看两旁快速移动的物体。
2.开车窗:坐出租车或私家车时,可以适当打开车窗,保持车内空气清新,且避免在车内吸烟,或携带气味较重的食品。
3.靠座位:头部和驱干的运动容易增加人体对晕动刺激的敏感性,所以将头紧紧地顶在座位上,减少头部的运动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
4.转移注意力:比如给宝宝拿玩具、讲故事、听音乐等,但不要让宝宝在车内看书、玩手机,否则更容易晕车。
5.好心情:在旅游的路上,宝宝一旦做错了事,不能没完没了地训斥,否则宝宝会产生不愉快的心情,心情不好自然会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一些微妙变化,如腺体分泌增加、自主神经紊乱,进而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所以出游的时候一定要让宝宝保持好心情,减少晕车的发生。
6.好饭:乘车前不要让宝宝吃得太饱、太油腻,也不能让他饿着肚子,给孩子吃一些可提供葡萄糖的食物。
7.好觉:睡眠不足会影响宝宝脑部供血和供氧,出门前一天,一定要让宝宝早睡,精神好的时候晕车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8.锻炼:平时多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加强前庭功能训练。可以抱着宝宝原地旋转。稍大的孩子可以带他们荡秋千、跳绳、做广播体操;在父母的扶持下,让孩子走高度不高的平衡木等。
内容整理自重庆商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整理编辑:小灰
- - - - - - - - - - E N D - - - - - - - - - -
引领乐活新潮流
| 健康 | 轻松 |新潮 | 独特 |
官方微信:重庆科教频道
官方微博:@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
如需合作,请联系QQ:2733632931